秦剑无名
秦王扫六合,虎视何雄哉?挥剑决浮云,诸侯尽西来(李白)。”“秦王骑虎游八极,剑光照空天自碧(李贺)。”“带长剑兮挟秦弓(屈原)。”“况且秦兵耐苦战(杜甫)。”<br/> 提起历史上的秦,就有了许许多多刚烈武功的诗词。我们关注的目光,饶不过寒光映射的秦剑。<br/> 以战斗力而言,秦剑可算是青铜剑的极品。<br/> 据秦俑坑有关考古资料记载,秦剑的长度在83厘米到94.8厘米之间,剑身通体乍长,宽为3.14厘米到3.6厘米,横截面呈扁状的八面体,锋部截面呈等腰三角形,剑柄为柱状,与剑身一次铸成,长度在16.7厘米到19厘米之间。由此可见,秦剑即长剑。因为同一时期吴越剑,多为短剑,“越王鸠践自作用剑”,剑长55.7厘米。<br/>资料记载,出土秦剑中有一部分表面呈灰黑或深黑色,光洁度在6花到8花之间,硬度相当于调质碳钢。尤其令人惊讶的是,这些秦剑表面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,在表面形成了一层原10微米到15微米的致密氧化层。这一技术在上世纪才被欧美国家科技界掌握,德国于1937年、美国于1950年分别列为专利。<br/> 秦剑锋利,至今仍可轻易划割十数层硬纸。<br/> 我们知道,青铜坚脆,砍斫易断折。剑在春秋战国之前的车战中,一般是附属于戈矛戟的防卫性武器。我们所能知道的战争场景是:列陈于高风旷野中的一对成群战车相对疾驰而来;近些,引弓对射,箭似飞蝗;再近些,双方将士操戈矛戟博杀;混战中,有捉对撕杀者摔落地面,于是,亮剑攻击,直至一方永远失去抵抗能力。<br/> 这种场景,我们知道一般是发生在利于战车奔驰的燕赵魏齐鲁晋韩楚秦地。秦剑之长,似乎更利于步战。而吴越水网山地丘陵地带,剑,是坚硬而独立的存在。因此,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,铸剑大师干将莫邪、欧冶子为什么出现在吴越,而相剑大师薛烛、风胡子为什么常常在这些地方徘徊游荡。<br/> 在我的记忆深处,时常浮现出远古的汀江,汀江蜿蜒南流,有一组木排浩荡,木排上猎猎大纛,绣着“南武”篆文,持戈之士专注肃立,近岸,拔剑勇往直前。<br/> 家乡武平县据考证是“南海国”的中心区域,古旧县志确切地记载,武平原为“南武侯”封地。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县境内出土的两把青铜古剑,尘封于一个书院博物馆内,其风格特征,与吴越诸名剑完全一致。<br/>干将、莫邪、巨阙、辟闾、时耗、纯钧、湛卢、豪曹(磐郢)、鱼肠、镯镂、步光、干遂……还有多少上古神兵,被遗留在时光隧道之中?<br/> 秦剑无名。<br/>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,即便是韩国还有邓师、宛冯、龙渊、太阿诸剑。《战国策》说,“皆陆断马牛,水击鹄雁,当敌即斩坚。”极言其神武之状。<br/> 秦王赢政是佩秦剑的,一个明显的例证是,当荆轲行刺图穷匕现时,秦王因长剑难以抽出而险象环生。这把长剑,只能是秦剑。理由很简单,吴越之剑,短而锋利,必然无需秦王左右“王负剑”的提示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就是秦王这柄随身携带且功勋卓著载入史册的利器,依旧是默默无闻。<br/> 秦剑无名,挟秦剑的秦国将士却吞灭了六国,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。 <br>什么意思啊?小说?<br>
<br> <br>喜欢刀剑,这个是转帖! 秦剑再厉害也是相对于青铜器,和钢剑比起来还是颇有不如 好像赵本山说的一样 我们这个民族 实话 往往成了笑话 呵呵,名剑,都没拉 貌似是中间的一段呀,好像全文要很多 还不如勾践剑呢 网上看过了. 秦皇一剑砍金科 <br>呵呵
<br>戰國時秦不以劍名
<br>楚辭曰秦之弓楚之劍
<br>秦國的弓矢名氣遠在劍上
<br>直到六王畢 四海一
<br>秦朝鑄劍術才大有進步
<br>不過大致上還不脫吳楚的技術
<br>只是產量增加,品質整齊罷了 秦剑有镀珞的技术了 楚吴剑有么 秦剑有1米长楚吴有么 秦剑可是泥胎剑啊 楚吴是么 看看兵马勇土堆里出的秦剑有多么的神奇 就是现在做也做不出来吧 <br><font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#69bac2">怎么秦剑都讲到。这个是哪里的转贴。</font>
<br><font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#69bac2"></font>
<br><font style="BACKGROUND-COLOR: #69bac2">LZ发错地方啦!</font> 正因为青铜坚脆,砍斫易断折,所以锻造成横截面呈扁状的八面体。 <br>毕竟时代是进步的..
<br>不过当时能有那种技术也真是了不起 <br>不知道那时候的材料和现在的PK结果会如何
页:
[1]
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