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东爱甩棍 发表于 2016-1-7 23:47

姬氏枪法今何在?(转)


   
姬氏枪法今何在?

——也说心意六合枪

马雷石 李昌

姬氏枪法源于六合枪

众所周知,心意六合拳是以枪法化拳法而形成的拳术,在心意六合拳谱中《六合十大要序》中记载了姬龙峰先生的事迹:“先生明末人也,精于枪法,人呼为神,而先生犹有虑焉,以为:‘吾处乱世出可操枪以自卫,若太平之日,刀枪入鞘,倘遇不测,将何以御之?’于是变枪法为拳法,而会其理于一本,通其形于万殊,名其拳曰六合拳。”姬公是枪术高手,那么,姬公的枪法还有吗?在哪里?什么样?有些拳术传承者在研究,有些历史研究者在调查,很多的武术爱好者也充满了好奇。

历史研究家胡刚先生2006年8月号《武魂》上撰文《〈姬龙峰枪谱〉被发现》,世上真有《姬龙峰枪谱》吗?姬龙峰枪谱内容是什么?姬龙峰枪法又是什么?本文对此问题参与探讨,抛砖引玉。

姬龙峰夫子所精擅的枪法即为六合枪,此所以姬夫子变枪法为拳法后称之为六合拳。六合枪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广最具声名的一种枪法技术。六合枪在明代时已经广为传播,明代著作中收录六合枪的有唐顺之《武编选》、戚继光《纪效新书》、程宗猷《长枪法图说》,上几种六合枪的记录大同小异,本文以《纪效新书》中所载为例。

“合”古代指交战,六合即六个回合,六合枪指的是六组枪法变化的常用技法。据考在明中叶至清初期,最为流行的枪法就是杨家枪、马家枪、少林枪和沙家竿子。杨家枪在明代时“河南、山东各处教师相传”(俞大猷《剑经》),体系最完整,流传最广。杨家枪的内容包括哪些?即“八母枪”、“六合枪”以及“二十四枪势”,《纪效新书》中全部收录。戚继光独尊杨家枪,称“二十年梨花枪,天下无敌手”,并引入书中作为军事训练的内容,即在明代杨家枪是既普及又公开的技术。据《杨家枪谱》载:“六合枪为杨、高、沙、马、罗、刘六家枪之正宗”,可知六合枪是各家枪法的基础,是当时最广泛流传的枪法。姬龙峰夫子所精擅的枪法就是明代广为流传的六合枪,所以,心意拳的枪法也就是六合枪及其变化。心意拳历代重视枪法,形意拳中也很重视枪法,也有很多枪术高手,精六合枪及其他枪技,从心意到形意,代代相传,一脉相承。

   

六合枪是有发展演变的

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六合枪的记载是明代的一些武术典籍中,如《纪效新书》中的六合枪谱:

一合 先有圈枪为母,后有封闭捉拿。梨花摆头,救护要分明。里把门,外把门,闪赚是花枪。名曰秦王磨旗。

二合 先有缠枪,后有拦枪。黄龙占杵,黑龙入洞。拿枪救护,闪赚花枪上。名曰凤点头。

三合 先有穿指,后有穿袖。鹞子扑鹌鹑,救护闪赚是花枪,四面是枪法。名曰白蛇弄风。

四合 先有白拿枪,掤退枪救护。后有白拦进步,如猫捉鼠。救护闪赚是花枪。名曰铁扫帚。

五合 先有四封四闭,后有死中返活。无中生有迎封接,闪赚是花枪。名曰拨草寻蛇。

六合 一截,二进,三拦,四缠,五拿,六直。闪赚是花枪。下游场拨草寻蛇,上游场秦王磨旗。

《纪》书中所载就是明代较为普遍的六合枪枪谱,明代典籍中的记载与此大略相同。后世的六合枪无不是其演变和发展,不能摆脱此谱的形迹与轮廓。但是,后来的六合枪在此基础上也有发展和完善,请看比之戚继光晚出三百年的清中期时的六合枪——唐氏家传六合枪谱:

第一合 圈枪为母,分劈捉拿,圈拦护膝,反枪进扎,速手退步,哄进百拿。

第二合 里恍外扎,外恍里扎,先扎穿指,后扎吞袖,跟进跟扎,悬枪跃进。

第三合 先有直枪,蜈蚣躜蹬,叶底偷桃,抛手捂鸡,扯枪救护,先有拦枪。

第四合 反枪迎扎,闪起里滑,闪起外滑,里滑里摆,里滑外摆,鲤鱼叠脊。

第五合 里合外扎,外合里扎,一捷二进,三圈四拿,五伏六接,狸猫扑鼠。

第六合 狸猫跟扑,鹞子捉鹌,白蛇上峰,白蛇下峰,黄龙缠杆,乌龙入洞。

此六合枪在清道光年间由开封枪师唐大用传至南阳,并与南阳流传的心意六合拳融合,成为唐氏心意六合拳的重要内容之一。从格式上看,唐传六合枪整饬有序,包含了《纪效新书》中六合枪的内容,比之有了长足的完善。这是六合枪术衍化的一个典范。与唐传六合枪近似的还有河北少林散手通背拳传人李秀志先生的《开河枪谱》(《武魂》2004年7期)、开封陈鹏飞先生发现的清道光十九年《岳家枪谱》(《武魂》2004年4期),形制和字句与唐传枪谱基本相同,仅有几个字的差异。

另外如八极拳、六合拳、通背拳等拳种中的六合枪也都是明代六合枪一个分支,分析博爱王堡村的《王堡枪谱》、王宗岳著《阴符枪谱》以及陈家沟太极枪等发现,也俱是明代六合枪的一种变式。

   



东东爱甩棍 发表于 2016-1-7 23:48

六合枪是有痕迹可循的

六合枪在历代的发展变迁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但都是有痕迹可循的,血脉渊源,一目了然。姬公既然精擅六合枪,那么,姬公所传下的六合枪又怎样呢?

以邓州心意六合拳为例,邓州心意中有“沥泉枪”,托名岳飞枪法,其中动作有:

圈枪为母、分劈捉拿、闪其里花、闪其外花、梨花里摆、梨花外摆、鲤鱼叠脊、狸猫扑鼠、鹞子捉鹌、黄龙缠杆、老龙入洞、跟进跟扎、穿指吞袖、攻枪为主、单手撒戟、一截、二进、三圈、四拿、五伏、六直、拦枪、进枪、收枪、卧枪、撑、捧、盖、扎、合、拦、支、秀。

《纪效新书》中“先有圈枪为母”、“后有封闭捉拿”、(一合)“先有缠枪”、“后有拦枪”、“黄龙占杵”、“黑龙入洞”、(二合)“先有穿指”、“后有穿袖”、“鹞子扑鹌鹑”、(三合)“如猫扑鼠”、(四合)“一截二进三拦四缠五拿六直”(六合)等等与此是相对照的。这也说明了二者的血脉关系,所谓岳飞 “沥泉枪”也是六合枪的一种变式。邓州心意里还有一套“六合枪”,指的是二十四枪势,与《纪效新书》中的二十四势枪相同。

心意枪术注重对练,即缠大杆,传统上称之为“合杆子”,两人缠杆的技法基本有六组,邓州心意六合拳里面称为“六合总枪”,又叫作“六合缠杆”,分别为:梨花摆头、白蛇弄风、拨草寻蛇、凤点头、铁扫帚、秦王磨旗。梨花摆头是把枪绕到敌枪的下面,然后猝然发力,横扫敌人头面的技法。白蛇弄风是四平势技法,由仰手一俯,称为“穿指”,由阴手一翻,称为“吞袖”。拨草寻蛇破敌之扎膝动作,一提一扎,反攻敌膝。凤点头即是“黄龙缠杆”、“乌龙入洞”,敌枪刺来,我粘杆而进,而后枪尖前抖,点击敌太阳穴。铁扫帚是应对敌扎我脚,我枪尖扫地,拨开敌枪,顺势划圆回旋,复扎敌脚。秦王磨旗形似摇旗,是一种临战之势,或左右横拨,将敌枪拨开,护顾周身。《纪效新书》中记载的六合枪也是“用一个成语式名词来称呼动作”作为“一组攻防动作的总名称”,分别为:秦王磨旗、凤点头、白蛇弄风、铁扫帚、拨草寻蛇,其中六合无名称,一合中包含进了“梨花摆头”。可见,心意枪法和《纪效新书》中的“六合枪”相同,在名称上即可略见一斑。

   

《姬龙峰枪谱》辨伪

心意枪法正是姬夫子的枪法,正是古传六合枪的一种变式。那么,姬氏有没有留下枪谱?在心意古谱中“六合枪谱”为:

三步渺兽进四门,剪步疏山是昆仑,顺风扯旗,苏秦背剑,吕布携戟,敬德夺槊,鹞子翻身三斜势,猛虎纵坐要伤人,倒打紫金冠,观音抱子金缴剑,武松抱头挡面枪,太公钓鱼,十面埋伏,指南针枪,绞龙出海,夜叉探海,急扎三枪,败势枪,回马枪,黄龙卧道。

这就是心意六合拳所承传下来的一种大枪技法,可做单练式练习,也可做为套路,这也是六合枪的一种衍化。此枪谱是姬公所留吗?但谱子中并没有言明。

胡刚先生《〈姬龙峰枪谱〉被发现》(《武魂》2006年8期)文中提到了“姬老师枪谱”,那么,姬老师枪谱是不是就是姬龙峰枪谱呢?尚待进一步考证。开封释永文先生收藏的“姬老师枪法”,有曰:“起落二字自身平,盖世一字是终身。单指迎风上法难,总是上法还为先。此法不用闪法进,丹凤朝阳总为强。前手指定休要战,后手不离肋里藏。蛟龙吸水总为奇,此枪法,何为总?此枪法休离了四封四避。未上他不知远近,蛇战枪休离杆进。拦路枪恰似猛虎,五花枪战定乾坤。遇下枪莫要捉拿,遇上枪照定身平。……”去年底,笔者在开封拜访了释先生,但释先生认为它并不是姬龙峰的留传,而是少林寺的拳谱。此版本的“姬老师枪法”在形意拳传人手里还有流传。

另据颜紫元先生收藏之民国刻本的拳谱,其中就有类似内容:

起落随意要身平,身法中平永无凶。单指迎风上法难,总是上法还占先。

此法不用闪法进,丹凤朝阳非为偏。前手指定休要战,后手不离肋内藏。

蛟龙戏水总为奇,翻江倒海何用忙。此枪法,何为总?休离四封四避。

始死终反活,始活终反死。进步低,退步高,起望落,落望起,乃为始终。

鹞子钻林须束翅,提防着青龙枪硬往下捉。……

洛阳曹文庆先生所收藏的枪谱也有类似内容:

论枪法便知其意,己心不明,反误后人。起落二字自身平,盖世一字是终身。

单指迎风上法难,总是上法迎为先。此法不用闪法进,丹凤朝阳总为强。

前手指定休要战,后手不离肋内藏。蛟龙戏水总不强,翻江倒海不用忙。

此枪法,何为总?休离了四封四避。未上他不知远近,五花枪战定乾坤。

蛇战枪休要抢进,拦路枪势如猛虎。遇下枪莫要捉拿,遇上枪照定身平。……

另据《杨家枪谱》,也有类似内容:

起落随意要身平,身法中平永无凶。单指迎风上法难,总是上法还占先。

身平盖世最为妙,武艺只在一怒间。此法不用闪法进,丹凤朝阳非为偏。

前手指定休要战,后手不离肋内边。蛟龙戏水方为奇,翻江倒海何用急。

此枪法以何为总?终休离四封四避。……



东东爱甩棍 发表于 2016-1-7 23:48

由以上对比可见,语句甚至语序都大致相同,可以认定是同一谱文的不同抄本。那么,这些谱文来源于何处呢?有一点可以肯定,确与形(心)意门枪法有关联无疑。“以中平为宜,以正直为要”,“如鹞子穿林,束身而起”,“进步低,退步高”,“一件通,件件通,务要起落进退精”,这是《心意六合拳谱》中的句子;“起落二字自身平,盖世一字是中身”,“死中能反活,活中能反死”,是《形意拳谱》中的句子;“借法容易上法难,还是上法最为先”,“翻江倒海不须忙,单凤朝阳总为强”,“进即闪,闪即进”,“起望落,落望起”,是《九要论》中的句子。所以,以上谱文的形成必在《九要论》以后。《九要论》的成文又在《心意六合拳谱》以后,因此,以上枪谱不可能是姬龙峰手定。“姬老师”三字佐证了此枪法与心意拳相关,应是姬龙峰的后世传人所作,创作年代必在李洛能光大了形意拳以后,在《形意拳谱》形成了以后,也即是在清末之后。又《九要论》在近代武林中的传播是从民国八年李剑秋的《形意拳术》一书出版之后开始的,此枪谱语句大量引用了《九要论》中的句子,可知此枪谱本更可能是民国年间的作品。明确了此谱的来龙去脉,一些标新立奇的说法便不攻自破,也戳穿了某些人的拿此欺世盗名。

无独有偶,在南阳大字门还有《六合群枪》枪谱,也指明了是姬龙峰枪法,谱文如下:

六合群枪势无比,朝阳穿心人难济,

连三枪上刺咽喉,闪一枪英雄无敌,

斩背枪穿指落地,压一枪盖守中门,

挑一枪反穿上下,排一枪巧女认针,

鹞子翻身是截法,迎面劈枪摘真魂,

要知此枪名和姓,造打群枪姬龙凤。

在南阳习此枪者有朱云颜、韦水旺等。笔者曾得吴歉立阿訇教授此枪法(谱文在字词和排序上稍有差异),经体证对比,此枪法和心意门六合枪有相同之处,来源还是个谜。

   

心意六合枪之练法

心意拳是枪拳并练的,以枪练拳,以拳练枪,拳劲枪劲一体。比如鹰捉,就是一个典型的扎枪动作,所以,在初习六艺之初就需要练大枪,在大枪中体会枪劲。在练拳中找不到劲时,还需要扎大枪,在大枪里体会拳劲。在南阳老拳师常说“会拳不会枪,只会一半”,可见对于枪法的重视。

在唐传心意拳中的枪法融合进了清代六合枪的内容,有完备的技术体系和训练体系,其基础是“六枪头”,六枪头与八枪母异曲同工。何为八枪母?杨家枪以“拿、拦、提、捉、拗、沉、掤、封”八字为八母,《纪效新书》以“拿、拦、颠、捉、撸、缠、提、扎” 为八母,洪转《梦绿堂枪法》中以“封、闭、提、掳、拦、拿、还、缠”为八母,明程宗猷概括为“圈里枪、圈外枪、圈里低枪、圈外低枪、圈里高枪、圈外高枪、吃枪、还枪”八着。何以称为母?因为枪法千招万势不出此八着变化,犹如书法家之永字八法,可以概括所有的笔划。六枪头即六合枪的第一合,包括圈里、圈外、高枪、低枪、吃枪、还枪,正如练习八母枪相同。清吴修龄说:“枪之元神只有一圈”,(《手臂录》)心意拳的出手螺旋,起钻落翻,曲中求直,圆中求变,都在枪法中求取。唐传六合枪每合六枪,共有三十六枪,是唐传心意枪法的主体,此外还有小六合枪、中六合枪、缠丝六合枪、群枪、二龙击珠枪等多路。

邓州心意六合拳是心意六合拳中较为古朴的一支,有完整的技术体系和枪法体系,本文且以此为例来说明心意拳的枪法。心意枪法是六合枪的变式,是姬夫子对六合枪的一种简化和精炼。心意拳枪法的基础是十三枪:撑、掤、盖、扎、合、拦、支、秀、前、后、左、右、中定,心意十三枪就是十三种枪劲,以枪劲总括枪势,由博返约。有了十三枪的枪劲再去练习枪法,无不得心应手,一通百通。在邓州心意六合拳中枪法还有二十一名枪、三十六锋矛枪、二十四势六合枪等。心意枪法以单练式为主,每一枪都可以单扎,与练习单把相同,并且注重二人对扎,老一辈使枪高手都是在对练中成就的,而今精于此道者鲜矣。

已然 发表于 2016-1-7 23:58

学习了

Balisong_1 发表于 2016-1-8 00:02

到了后面没太看懂http://www.mayi.sg//mobcent//app/data/phiz/default/34.png

定沧海 发表于 2016-1-8 00:07

我就很喜欢长枪,可惜不是冷兵器时代,不能背枪走天涯!

不带安全帽的师哥 发表于 2016-1-8 00:11

太深奥,没怎么看懂

会飞的小毛驴 发表于 2016-1-8 01:07

过来看看!

JRORIN 发表于 2016-1-8 06:07

好像挺难懂

YANGYANG 发表于 2016-1-8 06:14

比较喜欢枪,但不懂枪法

ghf331 发表于 2016-1-8 06:44

棍扫一大片!

青山 发表于 2016-1-8 06:47

学习了

yws 发表于 2016-1-8 06:54

顶一个

醉剑飘香 发表于 2016-1-8 06:55

练好棍棍就心满意足了

都市刑警 发表于 2016-1-8 07:18

打枪的
页: [1] 2
查看完整版本: 姬氏枪法今何在?(转)